写在前面
说说设计师,相信很多做设计的同行常常会对海报或者包装等一些比较惊艳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以至于某某设计师在看到一则地铁里平面广告时会不由自主的停下来认真揣摩,也有的是正在刷手机时看到别人分享的优秀设计作品,也会下意识的去分析其作品,甚至将其截图保存下来。这就是圈子里常说的所谓“提高审美”。在做设计的你有以上这些行为并不奇怪,毕竟这个行业促使我们要去不断的提高并且输出一些高质量的设计作品。
分析什么?
1、创意
当你看到好的设计作品,你只是觉得“哇塞,这个好棒!”那这无非就跟走马观花的过客一般无二,一般情况下,相信大多设计师会被吸引的一定是某个创吸引住了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看到了一张很大众的图片,而刚好它又吸引住了你,在你认真的再去看时,发现上面的主题很简单,又很常见大众,那么你就得需要换个角度去观察了。创意在设计的时候不仅仅只是主题或者主体上的创意,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创意(如:构图、颜色、对比、违和冲击等等),在这里需要用多个角度去解析,一直到你大概了解这个设计师用了哪些创意并且将其最大化的渲染并呈现出视觉效果。
2、设计手法
设计手法通俗来讲就是这个东西的呈现方式是怎么实现出来的,比如一个元素,他是扁平的还是三维的,扁平的是手绘的还是钢笔工具勾的,用的ps、还是ai,又还是c4d、3dmax以及其他什么软件什么的,这时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自己,我能不能做出这种效果,如果你突然发现(欸??我好像这几个软件都能实现耶!),进一步分析具体实现的步骤细节。如果你发现自己目前没办法理解其思路和软件实现,这边建议您在日常的学习中尝试联系一下你现在学的这个东西能不能实现我之前觉得非常棒的那个元素,当然也会学习能力强一些会雷厉风行的去搜索一些类似的教程学习也是很好的方法。
3、原理
原理这种东西,懂得大概都懂,那不懂的,好像懂,又好像不懂。是不是感觉有些矛盾?其实也不难理解,前面说的两种懂与不懂其实就是现在的设计师会有两种,前者是经过系统学习的设计师,对于设计形式会有一定的认知和沉淀,这类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会有一套稳固的知识体系支撑,做出来的东西就算不惊艳,也不会丑到哪里去,再者就是通过他所学的设计理论能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充分的解读和包装,在做设计提案或者作品描述的时候会是一个不小优势。而后者就是一些从别的行业里转行过来的,或者科班学习没学好的设计师(这个没法说,自己造的),说说转行过来的设计师,大多都是辞职不做了,然后转身找了个设计类的培训班,学上个几个月,懂一些设计软件的使用然后跟着老师做几个案例后堆作品集就出来找工作了。在基础理论上会比较薄弱,在设计上大多也是网上搜索一些设计做参考,然后将各种好看的元素凑起来,最要命的是完了图还不好看。私底下也有一些转行的设计师问我,她说“我现在做出来的东西都不整体,看起来很平庸,尝试加了一些好看的素材也不行。老板叫我多去看看优秀的设计,提升一下审美,或者借鉴一下,完了我也去了,但是效果也是不理想。”这种情况就是缺乏基本的设计知识体系,你不了解,这也是前面说的好像懂又好像不懂,懂即是,他知道一些基本的设计手法,但是他不知道这个设计手法为什么要这么做。
举个例子
下面是一张经常看到的背景带有发射性线条的海报,为什么这里要放发射性的线条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发射构成”
“发射构成”平面构成中的一项构成概论
它被定义是一种特殊的重复,是基本形或骨骼单位环绕一个或多个中心点向外散开或向内集中。自然界盛开的花朵就属于发射的形状。另外,发射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渐变。它同渐变一样,骨骼和基本形要作有序的变化。但是,发射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发射具有很强的聚焦,这个焦点通常位于画面的中央。
发射有一种深邃的空间感,光学的动感,使所有的图形向中心集中或者由中心向四周扩散。
以此发射构成一般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呈向周围发射、扩散等视觉效果,起到提升画面张力、聚焦和视觉引导的效果。在设计中有非常好的视觉冲击力进而被广泛使用。这么说的话你是不是发现很多设计作品中也会出现类似的设计手法,也许当时我们并不了解其作用,但是在做设计的你真的真的需要花一些时间去了解研究这些理论。它可能是一篇文章或者一行文字,但是却是你进步向前的基石。
总结:或许我们一开始就像是一张白纸,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积累,我们才会变得有内容,有一套正确的学习方式有时候可以让我们更快、有效的进步,它可以更好的为你节约你的时间成本,保障你吸纳更多的收获。